标签归档:韩非子

韩非子·三守第十六读书笔记

三守这篇文章很特别,它讲了三点君主要防备的地方“三守”,又讲了三种大臣篡权的方式“三劫”,目的在于提醒君主防备”三守”,禁止”三劫”,就能有效地统治天下了。但是文章同时从正反两个角度讲述问题,立场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不一样,好比一篇文章给警察讲抓小偷的技巧,紧接着又讲小偷偷东西的技巧,本意是提醒警察更好的抓小偷,但是小偷看到了结果可就不一样了,可以说这篇文章有点亦正亦邪。

一、三守
三守即君主应该防备的三个地方,往大点说三点防备完善了,就能使国家安定,自身荣耀,往小得方面说,普通的管理者也可以借鉴,能把公司管理好。

(一)泄露大臣的意见给身边的红人
臣子中有议论掌权人的失误、处理政事的过错、提拨臣子的情况,君主不藏在心里,而泄露给身边红人,这样以后臣子再有意见,不能不先屈从迎合君主身边的红人。日常管理中也是这样,下面的人多提意见对发现问题很有帮助,但这些意见中肯定少不了对某些领导的批评。即使这些意见是对的,如果让某些领导知道了是谁提了,多多少少对提意见的人不利,因为让一个人自己承认错误很难,普通人如此,领导也一样。这时一把手必须对这些内容守口如瓶,一旦把看法泄露给该领导,那么以后谁也不敢再给一把手提意见了。

(二)依据别人的意见进行赏罚
所谓依据别人的意见进行赏罚,就是本来需要自己做主进行赏罚的事情,偏偏要听别人的意见。别人夸奖的时候,就奖励;别人诋毁的时候,就处罚,这样君主就变得没有权威,而权利就集中在君主的侍从身上了。 继续阅读韩非子·三守第十六读书笔记

韩非子·和氏第十三读书笔记

和氏璧是一块非常美的玉,《完璧归赵》中的璧就是指和氏璧,相传秦国为了这块美玉,愿意拿十五座城池跟赵国换,结果秦王看到和氏璧之后想爽约,没有拿城池来换的意思 ,于是蔺相如跟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不辱使命,成功取回和氏璧,归还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韩非子·和氏第十三》也是一篇有关和氏璧的文章,文中详细描述了和氏璧的发现过程,表现出了卞和的执着与悲哀,君主的昏聩,和氏璧的价值连城。韩非子以和氏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为他的国君所采纳,反而受到排斥,但是法家人士都是有献身精神的,即使遭遇像卞和一样,还是愿意把跟和氏璧一样价值连城的法术理论献给君主。下面就是和氏璧的故事:

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骗子,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骗子,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跟着流出的是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壁”。

和氏悲伤的是君主把玉石当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同样的道理,对于君主来说,法家理论能够实现富国强兵,加强君主权力,但是会得罪当涂之士,因此法家人士的处境比卞和还危险。卞和献和氏璧,仅仅是因为君主认为被欺骗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损害,结果遭遇酷刑,可见会得罪人的法家人士处境有多危险。韩非子借和氏璧故事,想表达的是法家人士并不怕危险,怕的是进献跟和氏璧一样珍贵的富国强兵理论,到头来被人认为是骗子,得不到认可。

寓言故事以及“守株待兔”含义的思考

小时候看书比较喜欢看寓言故事类,比如说《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等,可能寓言故事比较吸引人,好记、形象,还蕴含道理,一到看正经书的时候就学不进去,看寓言故事书时马上有精神了。其实,仔细想想,不光小时候这样,长大了也是如此。与人交流时,面对的对象参差不齐,什么样的人都有,因此,交谈时最忌讳高谈阔论,应该用浅显易懂的话来表达,这时再加一些寓言故事、成语之类的,效果会更好。
近几年读书时,也看到了不少寓言故事,拿两个例子来说。一个是《圣经》讲耶稣传教时 ,经常用寓言故事,比如说马太效应这个寓言,很多人都听说过,说明的道理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第二个是《韩非子》,都知道韩非子口吃,但是文章写得好,书中文笔犀利,针砭时弊,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君主,是一部讲法治、权术的书籍,尽管如此,读起来却很舒服,因为书中充满了寓言故事,比如说“守株待兔”、“自相矛盾”、“买椟还珠”等等。
今天想说说“守株待兔”的故事,“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好像很多场景都能用,比如说某人没有理想,怕吃苦,就知道守株待兔,不劳而获;有时候也说我们在这准备好,埋伏着,守株待兔;也有时候说某某因循守旧,不知变通,守株待兔。总之守株待兔意思很多,但是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大家更多地理解成贪图安逸,不劳而获的意思。 继续阅读寓言故事以及“守株待兔”含义的思考

韩非子·八奸第九读书笔记

《八奸》讲的是大臣们得以实现奸谋的八种途径,以及应对的方式,所有这八种手段,是臣子实现奸谋的途径,是君主受到蒙蔽挟制以至失掉权势的原因,是不可不明察的,文章分析得非常透彻,可以说不光对君主,对任何一位管理者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韩非子的理论只为君主一人谋划,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得不严加防范权臣和近侍,防止他们违法乱纪,因此道理非常正确,但是真正让君主摒弃私情 ,还是很有难度的。

【方式一:同床】
【含义】尊贵夫人,谄媚便巧,姿色美丽,正是君主所迷恋的,趁着君主在安居快乐、酒醉饭饱的机会,来央求她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是让君主一定听从的手段。做臣子的通过内线用金玉财宝贿赂她们,叫她们蛊惑君主,这就叫“同床”。
【对策】明君对于宫内的夫人美女,欣赏她们的美色而不理睬她们的禀告,不准因私请求。

【方式二:在旁】
【含义】倡优侏儒,亲信侍从。这些人,君主没下令就应承,没支使就应承,事先领会君主的意图,察颜观色来预先摸到君主的心意。这些人都是一致行动、一个腔调,统一口径和行动来改变君主心意的人。做臣子的通过内线用金玉珍宝贿赂他们,在外帮他们干不法之事,叫他们影响君主,这就叫“在旁”。
【对策】对于左右近侍,使用他们,一定要严察他们的言论,不准夸大其辞。

【方式三:父兄】
【含义】即,叔伯、兄弟,是君主亲近爱护的人;大臣廷吏,是君主咨议谋划的人。这些人都竭尽全力参与议政,是君主必然听取的。做臣子的用音乐倩女来侍奉君主的叔伯、兄弟,又用花言巧语来笼络大臣廷吏,处在关键时刻进言,事成之后就进爵加禄,这样来耸恿他们,使他们干扰君主,这就叫“父兄”
【对策】对于父兄和大臣,听取他们的意见,但一定要使他们用受罚担保后果,不许妄荐。

【方式四:养殃】
【含义】即,君主喜欢修饰宫室台池,喜欢打扮倩女狗马来赏心悦目,这是君主的灾殃。做臣子的用尽民力来修饰宫室台池,加重赋敛来打扮倩女狗马,这样来娱乐君主而扰乱他的心事,顺从他的欲望,而在其中夹杂私利,这就叫“养殃”。
【对策】对于观赏玩乐的东西,一定要在法令上有依据,不准群臣擅自进献或裁减,不让群臣猜度到君主的心意。
继续阅读韩非子·八奸第九读书笔记

韩非子·扬权第八读书笔记

《扬权》主要讲的是高扬君权,文章着重讨论了君权至上的道理,进一步阐述了君主“执一以静”、“形名参同”、“自执度量”的御臣之术。韩非依据老子“道不同于万物”的思想提出了“君不同于群臣”的观念,指出君臣之间有着天然的等级差别,“明君贵独道之容”,强调君主建立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威是治国治民的政治原则。
1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指出在治理时,不能显露君主的喜好,而是保持本色,无为而治。作为君主应该牢牢抓住权柄,即杀伐和庆赏,让本四面八方的能人来效力,对于刑名相符的人进行奖励,对于言行不一的人进行处罚,这就是自然规律。
2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长,鸡会打鸣、狗会看门、猫会抓老鼠,同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有所擅长的方面,因此要根据大臣的才能安排岗位。对于君主来说应该知人善任,将不同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而自己则保持清静无为,暗中观察,不显山、不露水,才能让大臣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建功立业。
3 凡听之道,以其所出,反以为之入
韩非子讲的考察方法,就是刑名相符、言行一致,比较务实,不能光听别人说好听的,最重要的还是能不能实现。做为君主应该无为而治,让大臣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安排他们去做,依据言论和实际的成果来确定奖励和惩罚,这样真假马上就能分辨出来,大臣们也不敢不真诚。
继续阅读韩非子·扬权第八读书笔记

《公仪休拒鱼》: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最近看《韩非子》看到了公仪休的故事,很简单、朴素,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很喜欢吃鱼,别人送鱼时,他又不收,原因是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作为宰相本身有经济实力每天吃鱼,但是如果收了别人的鱼,就得帮别人办事,有可能犯错误,最后连鱼也吃不上。
公仪休是宰相,仍然能廉洁自律,连一条鱼也不收,”勿以恶小而为之”,按照现在的标准看绝对是一名合格的党员,收鱼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在小事上能作到自律,那么大事上必然能清正廉洁。下面是完整的故事:
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很爱吃鱼,全国的人都抢着买鱼送给他,公仪休不接受。他的学生劝他说:“老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很爱吃鱼,所以不接受。如果接受了鱼,就必然欠人情;欠了别人人情,就可能歪曲违背法律;法律被歪曲违背了,宰相就会被罢免。虽然我喜欢吃鱼,别人肯定不会长期供给我鱼吃,那时,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吃;如果不接受送的鱼,宰相就不会被罢免;虽然不能吃别人送的鱼,我能够自己长期供给自己鱼吃。”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的道理啊!

韩非子·二柄第七读书笔记

今天拜读了韩非子先生的《二柄》一文,讲的是君主应该牢牢抓住的两个权柄以及如何使用这两大权柄的问题。君主之所以高高在上,大臣们畏惧,不是因为他贤能,而是因为他手中握有权力,这两大权力分别是刑罚恩德,有了这两大权力,就能牢牢控制住大臣。
1 为什么要抓住这两个权柄
一只狗见到老虎会害怕,因为老虎有锋利的爪牙,如果把锋利的爪牙给狗,那么狗就能把老虎降住了,所以君主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权柄。同样的道理,君主如果将权柄交给大臣,那么大臣就能进行奖罚,君主就要被控制了。
2 能不能只抓住其中一个权柄
当然不能,田常经常给百姓施以恩惠,也就是恩德,渐渐地掌握了权力,出现了田氏代齐;子罕请求承担恶名,掌握了刑罚,渐渐地宋恒侯就失去了权力。可见失去一个权柄,就会出现可怕的后果,更别说失去两个权柄呢。
3 如何使用权柄
使用权柄,禁止奸邪,无非就是去看职事和功效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就进行奖励,否则就进行处罚。这里的一致指的是完全一致,高了也不行,低了也不行,做的比说的好得多,也要受处罚,这个很难理解,也可能韩非子认为君主利益第一,如果有人越权做好事受到奖励,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越权,出现危险,所以要职事相符。下面是书中所举的韩昭侯的例子:
韩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帽官怕他着凉,就给他身上盖了衣服。韩昭侯醒后很高兴,问近待说:“盖衣服的是谁?”近待回答说是掌帽官。韩昭侯便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一个是因为失职,一个是因为是越权。

韩非子·爱臣第四读书笔记

《爱臣》分析的是大臣、诸侯们太贵、太富的危险,以及严防他们们篡权的方法。君主身边的大臣们或者诸侯们,都在无时无刻地等待机会,密谋篡权,夺取君主的百姓,颠覆他的国家。诸侯如果强大了,就会对君主造成危害;大臣太富了,君主就会衰败。
针对这些危害,韩非的建议是用法律来限定他们,用各种措施来纠正他们,以期防备意外。不许在国内另立私朝,不许在封邑内搞独立王国,不许拥有私人武装,不许与诸侯国私下交往,不许用私人财富收买人心。不赦免犯罪的人,不宽恕应该受刑的人,避免权势的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