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书比较喜欢看寓言故事类,比如说《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等,可能寓言故事比较吸引人,好记、形象,还蕴含道理,一到看正经书的时候就学不进去,看寓言故事书时马上有精神了。其实,仔细想想,不光小时候这样,长大了也是如此。与人交流时,面对的对象参差不齐,什么样的人都有,因此,交谈时最忌讳高谈阔论,应该用浅显易懂的话来表达,这时再加一些寓言故事、成语之类的,效果会更好。
近几年读书时,也看到了不少寓言故事,拿两个例子来说。一个是《圣经》讲耶稣传教时 ,经常用寓言故事,比如说马太效应这个寓言,很多人都听说过,说明的道理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第二个是《韩非子》,都知道韩非子口吃,但是文章写得好,书中文笔犀利,针砭时弊,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君主,是一部讲法治、权术的书籍,尽管如此,读起来却很舒服,因为书中充满了寓言故事,比如说“守株待兔”、“自相矛盾”、“买椟还珠”等等。
今天想说说“守株待兔”的故事,“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好像很多场景都能用,比如说某人没有理想,怕吃苦,就知道守株待兔,不劳而获;有时候也说我们在这准备好,埋伏着,守株待兔;也有时候说某某因循守旧,不知变通,守株待兔。总之守株待兔意思很多,但是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大家更多地理解成贪图安逸,不劳而获的意思。
其实守株待兔到底是什么意思,并不重要,大家都这么用,但是一提到这个成语,不得不提到出处《五蠹》。原文是这样的: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于是他便放下锄头每天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故事非常简单,但是这里要说一下,韩非子到底用这个故事讲什么道理。
韩非子在《五蠹》这篇文章中提出,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应当不断变革以适应当今的社会,千万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尤其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前人的政治措施,而不加以改变。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也就是说圣人治理国家时 ,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改革。
紧接着,韩非子使用守株待兔来批评这些因循守旧的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也就是说现在还用以前的措施治理现在的老百姓,就是守株待兔,要被耻笑的。所以说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很有意思,要按照这个出处来说,指的意思就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守株待兔,还被用在警察抓坏人的时候的一种方法:蹲点。
守株待兔,还被用在警察抓坏人的时候的一种方法: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