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问田第四十二读后感

《问田》这一篇文章非常短,讲了两段对话,并分别对这两段对话进行评述,反映了法家沿级选拨的用人理念和不辟斧钺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
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治国理念和用人理论,它们认为的人才标准都不一样,儒家认为是德才兼备;墨家讲究实干精神;法家则是忠君爱国,同样在如何选拨人才时理念也不同。第一段讲的是徐渠和田鸠的对话,徐渠说聪明的人不用沿级选拨;有能力的人不用做出成绩就能被君主接纳,现在有一位武将和一位文臣都比较优秀,为什么要放在一些小地方而不给他们机会呢?田鸠用法家观点回答了他,说没有特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治国有法度的缘故,随后列举了两个用人方面的例子,这两个都没有基层锻炼的经验,凭借着花言巧语蒙骗了君主并获得重用,结果分别是政事败坏和国家危亡。可见法家选拨人才时比较务实,讲究从基层干起,按业绩逐级提拨,即《显学》中讲的“猛将必发於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
第二段讲的问题则比较实际,即变法人士命运的问题,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都实现了富国强兵,说明两个人的主张都是正确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都是惨死,一个被乱箭射杀,一个被车裂。所以这段堂溪公给韩非子提出保全自身和成就功名的方法,让他放弃法术的主张,韩非子认为使用法术,设置各种规矩是符合民众利益的,所以不能贪生怕死。凡是变法的人都是很有勇气的,因为变法会涉及到众多人的利益,即使成功了,也避免不了自身的灭亡,很多变法的结局是“政息人亡”,以此看来商鞅是最成功的,不仅是因为造就了强大的秦国,而是秦国继续了他的治国理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