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显学第五十读书笔记

显学这篇文章主要批判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两家学说,儒家和墨家,通过批判两家学说,然后引出自已的理论。开篇指出,儒家和墨家共有的问题,就是学派相争。自孔子后,儒家分为八个流派;自墨子后,墨家分成三个学派,它们取舍不同,都说自已是名门正派,然而孔子和墨子早已不在,谁能说他们是真传呢?他们的学说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韩非认为当时社会混乱 ,国家得不到有效治理,根源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无定术,行无常议
墨家主张薄葬,讲究节约;儒家主张厚葬,讲究奢侈,然而当时的君主认为墨家节俭,尊崇他们,认为儒家尽孝,也很尊崇他们。那么既然认同墨家的学说,很显然就应该否定儒家的学说,要是认同儒家的学说,就应该否定墨家的学说,因为他说是相对立的。因此当时社会混乱的根源就在于说话没有一定标准,办事没有固定主张。
(二)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
君主追求的无非就是富国强兵,要想富国,必须得让土地得到耕种,努力种田的得到奖赏,要想强兵,必须得让士兵愿意打仗,拼命打仗的得到奖赏。然而当时社会,种地的地位低下,著书立说的得到显贵,那么谁还肯努种地,没人愿意种地,那么国家怎么富有;同样,拼命打仗的不一定能显贵,勇于私斗的被认为是勇敢,胆小怕事的被认为是爱惜生命,那么谁还愿意去打仗,愿意打仗的人少了,军队就不会强大。所以,要实现富国强兵,就得所养即所用,一切以耕战为中心,有利于耕战的就应该得到奖赏,否则就得受惩罚。
“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石头再多不能说是富有,因为石头不能吃;俑人再多不能说是强大,因为俑人不能用来打仗。商人不靠种田吃饭,土地就得不到耕种,那么跟石头一样,再多也没用;儒家和游侠不靠打仗就能显贵,在战争时是使不动的人,就跟俑人一样。
(三)任辩之失
任辩之失即任用善辩之士产生的失误,魏国任用善辩的孟卯,有华阳城的失败;赵国任用善辩的赵括,结果有长平战败。孔子说过“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通过容貌和言行判断,连孔子识人都会犯错误,何况普通人。用官职来试验,用功劳来考察,那么再笨的人也不会犯识人、用人方面的错误。“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沿级选拨,定能治理得好。
(四)务德不务法
儒、墨两家都主张尚贤,即任用有能力、有德行的人,然而这样的人很少,一个国家也找不出几个,更别说让人们主动地做好事,因此治理国家就应该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即推崇法洁,否定德治。举的例子也很生动,如果要依靠自然挺直的箭杆,几千年也造不出箭来;依靠自然长成的圆木,几万年也造不出车轮,然而大家都有箭和车子,是因为应用了加工木材的工具和方法,同样治国不能指望人们都善良,主动去做好事,治国要治很多的人,因此必须使用法令。
(五)急其颂,缓其助
有些君主喜欢被称颂,而不在乎能增强国力的实际措施。称赞毛啬、西施美丽,对她们的容貌一点作用都没有,不如直接使用化妆品,立马就能让她们更漂亮,所以君主听从建议时,不要听那些称颂、赞美的话,而是听能给他带来实际作用的东西。
(六)举士求贤智,为政期适民
依据智慧、德行选拨官吏,一个国家也找不出几个,全国有那么多地方要治理,无论如何也管不过来,况且有了智巧就会产生混乱,不如使用法术,法令统一,依法治国,那么即使任用了一般的官吏,也一样能治理好地方。
很多不会治理的人都认为顺从民心就能治理得好国家,然而很多时候,民心和法度是矛盾的,君主急于耕田,开垦土地,他们确认为是残酷;修订法律,禁止奸邪,他们确认为严厉;征收钱粮武装军队,他们确认为是贪婪;禁止私斗,奖励杀敌,他们确认为是残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